CN / EN
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SiC过剩预警
发布时间:2025.06.19 浏览次数:36

一、产业链崛起:SiC如何“火出圈”?

1.1 技术原理与产业逻辑

  • 碳化硅(SiC)是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,相较硅(Si)具有高击穿电场、高热导率、高电子迁移率等特性,成为高压、高频、高温功率器件的首选材料。

  • 应用领域从**新能源汽车(IGBT→SiC MOSFET)**扩展至光伏逆变器、储能、工业控制、轨道交通、数据中心等。

1.2 市场成长驱动力

  • 特斯拉Model 3为分水岭,车用SiC功率模块大规模导入(2018~),随后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等国内车企跟进,国产产业链加速。

  • 全球电动汽车产量2024年预计超1200万辆,SiC器件在主流车型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。

二、需求分析:真实空间与天花板

2.1 需求规模测算

  • Yole、TrendForce、ICWise等多家机构预测,2025年全球SiC衬底需求约250万片(6英寸当量),到2029年有望达700万片。

  • 单车用量不断提升,主流平台已升级至800V/900V,带动SiC器件价值量倍增。

2.2 需求增长的约束因素

  • 整车成本压力:SiC成本仍显著高于传统Si方案,主流乘用车渗透需依赖电池降本、平台高端化。

  • 终端需求波动:2024年全球车市增速放缓,欧美高端品牌推迟纯电目标。部分品牌调整新能源战略(如奔驰、宝马、丰田、福特),对纯电平台、SiC用量进行动态优化。

  • 应用多元拓展:储能、光伏、电网、工控等新兴领域需求虽增长快,但绝对规模远小于车载主战场。


三、产能狂飙:产能过剩危机如何形成?

3.1 全球扩产潮

  • 头部玩家2023~2025年纷纷“抢跑”:Wolfspeed、ST、英飞凌、安森美、ROHM、三安、天岳、天科合达、三安光电、意法重庆合资等,6/8/12英寸多点开花。

  • 2025年全球SiC衬底产能预计达400万片,国内主力工厂月产量快速提升,如三安系单月产能已破万片。

3.2 本轮扩产背后的政策与资本推力

  • 国家大基金、地方政府专项补贴、资本市场热钱推波助澜,“SiC是新能源核心材料”的共识让投资极度激进。

  • 国内地方政府竞相招商,部分项目为产业链配套主动让利,导致短期“重复建设”、同质化严重。

3.3 行业内卷与产能利用率风险

  • 行业数据显示,2024年下半年多家厂商产能利用率不足70%,部分中小厂商实际产出远低于设计能力。

  • 价格战提前上演:6英寸衬底价格由年初的4,500元/片跌至年末2,800元/片以下,不少企业接近盈亏平衡线甚至亏损销售。

四、价格逻辑:为何一边扩产一边“跳水”?

4.1 供需错配与“价格战”

  • 高预期扩产→短期需求释放不及预期→产能过剩导致价格跳水

  • 头部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,采用薄利多销策略,降本压力迅速向上游原材料/设备传导。

4.2 成本端分化

  • 龙头企业拥有规模经济、自主装备、技术壁垒,可承受更低售价。

  • 中小厂商因技术/资金劣势,在价格战中加速淘汰。

五、企业格局:头部争霸与结构重塑

5.1 国内外主流厂商产能与战略

  • 国外:Wolfspeed/ROHM主攻高端、持续投资8英寸/12英寸线;ST、英飞凌、安森美推进全产业链自有化,强化垂直整合。

  • 国内三安光电8英寸产能持续提升,天岳/天科合达向高端衬底冲刺;意法重庆、比亚迪半导体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均加强自研自产/垂直协同,提升国产化率和技术壁垒。

5.2 合资合作成新趋势

  • 意法半导体重庆合资公司、比亚迪/三安/小鹏等“主机厂+材料厂”协同。

  • 与台湾茂矽、朋程、世界先进、汉磊、鸿扬科技等合作,补齐本地化短板。

六、资本与政策变量:周期性与不确定性

6.1 资本助推的繁荣与泡沫

  • 产业资本/地方投资热情高涨,但部分项目未形成产业协同、导致“有产能、无市场”。

  • 政策导向趋向理性,2024年后多地收紧对产能项目的支持,转向鼓励技术创新、下游应用和全链生态。

6.2 美国巨头Wolfspeed困局

  • 负债高企、补贴不确定、业绩下滑,反映出激进扩产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市场周期压力。

七、技术与替代威胁:多路线博弈

7.1 材料多样性挑战

  • SiC多种多晶型(4H、6H、15R等)之间性能差异显著,工艺控制难度大;GaN(氮化镓)以高频高效优势渗透充电、快充、电源等新兴场景。

  • 技术路线博弈未定,部分高端应用场景或倾向GaN,需密切关注替代进展。

7.2 器件可靠性与工程化瓶颈

  • 长期循环加热/冷却易致结构相变、器件失效,需进一步完善测试标准与可靠性保障。

八、车企策略与新应用:技术驱动市场多元化

8.1 国内主机厂主导技术自主

  • 蔚来、比亚迪、小鹏、小米等推行自研自产SiC模块,强化平台垂直整合,实现降本增效。

  • 车用SiC模块价格已降至1,500元/只左右,充电效率、可靠性同步提升。

8.2 海外巨头灵活调整新能源战略

  • 奔驰、宝马、丰田等均未激进“押注”纯电,选择多路径并行,新能源车渗透速度不及预期直接影响SiC需求释放节奏。

九、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

9.1 行业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并存

  • 2025-2026年或为SiC行业洗牌窗口,部分产能出清,技术与协同能力突出企业有望脱颖而出。

  • 随着充电、储能、工业控制、轨道交通、数据中心等场景应用拓展,SiC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。

9.2 行业健康发展建议

  • 企业需理性评估产能扩张步伐,重视技术创新、下游协同和市场需求真实增长。

  • 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引导资本回归理性,重点鼓励技术攻关和产业链“卡脖子”环节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