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时储能技术格局分化,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成主力当前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,锂离子电池虽仍占主流,但其在长时储能场景中的短板逐渐显现。压缩空气储能凭借较低初始成本占据优势,而液流电池通过持续技术突破降本空间显著。预计到2025年,锂离子电池初始投资成本已降至500元/kWh,但随着4小时以上储能需求增长,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将主导2025年后的新增装机。
氢储能因能量密度高、适合季节性调峰被视为长时储能的终极目标,但其能量转换效率仅40%且技术成熟度不足。预计2030年后氢储能技术将逐步完善,2035年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。短期内,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仍是长时储能的核心解决方案。强制配储政策取消后,新能源项目装机短期承压,但弃风弃光问题倒逼长时储能需求长期增长。预计到2030年,中国内地4小时以上储能占比将提升至50%,技术路线的市场占比将取决于降本速度与规模化应用进展。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安全性高、循环寿命长等优势,2024年内地装机量达1.8GWh,较2023年增长近6倍。其单Wh成本已降至2元,伴随规模化生产与隔膜国产化推进,未来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。目前全钒液流电池供应链初具规模,百MW级项目开发能力已形成,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。锌溴液流电池通过解决锌枝晶、自放电等技术难题,在新疆、青海等高寒地区实现落地应用。其宽工作温域和低初始投资成本优势突出,规模化后成本竞争力将更加显著。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性为锌溴液流电池打开差异化市场空间。液流电池产业链中,全钒液流电池隔膜的国产替代成为重点突破方向。本土企业技术攻关将推动隔膜成本下降,进一步释放液流电池商业化潜力。此外,锌溴液流电池的材料稳定性优化亦为产业提供新增长点。新型储能技术的迭代与场景适配性提升,正推动行业向长时、高安全方向演进。液流电池的技术突破与压缩空气储能的成本优势,将成为未来十年储能市场格局重塑的核心变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