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N / EN
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中科院李辉:液相法是制备P型4H-SiC单晶和3C-SiC单晶重要方法
发布时间:2024.12.10 浏览次数:68

碳化硅应用前景 无论是低压,还是中高压,功率器件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,几乎所有的用电设备都需要通过功率器件来控制和管理电能,在新能源汽车、通信、工业自动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。李辉表示,目前硅是应用最广泛的功率半导体材料,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作为战略性电子信息材料,拥有更显著的物理性能优势,具有更高击穿电场(Si的10倍)、更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 (Si的2倍)、更高热导率 (Si的3倍、GaAs的10倍),而且在高温、高频和高耐压、小型化等方面表现出色。 李辉介绍,碳化硅制备的功率器件具有更大的优势,“它的阻断电压更高,器件的厚度大概是硅的1/10,而且正向导通电阻更低。因此,在300V-4.5kV,SiC器件有望取代Si基器件,4.5 kV以上,SiC基器件具有绝对的优势。”她指出,新能源汽车是碳化硅重要的应用场景,也是碳化硅最主要的拉动力,推动了从半导体外延到器件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。 她非常看好碳化硅基功率器件的发展前景,特别是随着轨道交通和直流输电网的发展,未来碳化硅向着更高的功率密度、更大的阻断电压、更大的电流发展,需要发展新的碳化硅单晶,比如说P型的碳化硅单晶来制备IGBT器件。根据Yole预测数据,到2029年,碳化硅基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,2023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%。 碳化硅功率器件的产业链非常长,涉及上游碳化硅单晶和碳化硅外延,中游的芯片、器件、模块,以及下游的系统和应用。而在整个碳化硅功率器件的产业链中,碳化硅单晶的衬底和外延大概占据的成本是60%。因此,李辉指出,降低碳化硅单晶和外延的成本,是降低碳化硅整个功率器件成本非常重要的环节,也是提升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渗透率的前提。 SiC功率器件挑战 尽管SiC功率器件具有诸多技术优势,但其制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。其中,SiC是一种硬材料,其生长速度慢且需要高温(超过2000摄氏度),导致生产周期长、成本高。此外,SiC衬底的加工过程复杂,容易出现各种缺陷。 目前,碳化硅衬底制备技术包括PVT法(物理气相传输法)、液相法和高温气相化学沉积法等。李辉表示,目前行业内大规模碳化硅单晶生长主要采用PVT法,但这种制备方法生产碳化硅单晶有很大的挑战性:一是碳化硅具有二百多种晶型,不同晶型之间自由能差异非常小,因此在PVT法生长碳化硅单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相变,就会导致存在良率低的问题。此外,相对硅提拉单晶硅的生长速度,碳化硅单晶生长速度非常慢,导致碳化硅单晶衬底更加昂贵。 二是PVT法生长碳化硅单晶的温度高于2000摄氏度,导致无法精确的测温。“在这个生长系统中,就像是一个黑匣子,我们无法用直接的手段测试碳化硅的生长过程。这也是导致碳化硅单晶生长难度大的一个原因。” 三是原料非同成份升华,生长速率低。 四是PVT法也无法生长高质量的p-4H-SiC、3C-SiC单晶。 李辉指出,由于4H-SiC MOSFET存在可靠性、稳定性和低寿命等缺陷,导致目前中国在车规级主驱MOSFET器件的90%依赖进口。要想克服碳化硅功率器件缺陷,提升市场渗透率,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着手:一是降低生长成本。 二是生长更大的晶体尺寸,使单片晶体尺寸上的芯片数量更高。这也是为何最近几年8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出现快速发展的原因。 三是发展新型的加工技术,比如激光切割技术。 四是生产P-4H-碳化硅单晶,实现更高的阻断电压、更大电流。 五是从材料端,来改善MOSFET器件目前遇到的可靠性差、稳定性差、寿命低的问题。 液相法技术的应用前景 那么,为什么要发展液相法技术?李辉表示,生长n型的4H碳化硅单晶(新能源汽车等),无法生长p型4H-SiC单晶和3C-SiC单晶。而p型4H-SiC单晶未来将是制备IGBT材料基础,将应用于高阻断电压、大电流的IGBT,比如轨道交通和智能电网等一些应用场景。而3C-SiC将解决4H-SiC及MOSFET器件的技术瓶颈。 她也介绍,“从成本、耗能等综合角度,高温液相法的成本会更低,预计比PVT生长方法降低30%。如果再加上原料回收,这个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。”此外,液相法生长碳化硅由于是一种接近于热力学平衡的生长方法,生长的晶体缺陷密度会更低,易于实现扩径、可以获得P型晶体。 李辉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陈小龙老师的带领下,其在液相法生长碳化硅上的进展。与硅不同,碳化硅在加热到熔化之前就升华了。因此,合适的助溶剂体系是液相法生长碳化硅单晶的基础,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:一是大的溶C能力;二是液相区无第二相;三是合适的固-液界面能,来调控想要生长的是p型碳化硅单晶还是3C碳化硅单晶。 研究团队通过相图计算和实验方法,寻找了一些合适的助溶剂体系,从而再进一步生长需要的碳化硅单晶。目前PVT法主要挑战在于不均匀、质量差,单一晶型控制难度大,电阻高,很难得到高质量的P-4H-SiC单晶。因此,李辉研究团队采用液相法来生产P-4H-SiC单晶,研究了影响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——界面能,通过优化生长技术参数,获得了无孔洞缺陷高质量晶体,电阻率为0.1 Ω·cm,也无巨台阶聚并。 李辉介绍,该研究团队最近又利用液相法生长了6英寸和8英寸的P-4H-SiC单晶。其中, 8英寸的P-4H-SiC单晶的厚度达到8毫米。“我们与北京晶格领域共同来研发,已经实现了P型6英寸4H-碳化硅单晶小批量的销售。我们对它的缺陷进行了研究,可以发现液相法生长的缺陷尺寸是PVT法生长的碳化硅单晶尺寸1/10。”

在3C-SiC生长上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通过高温液相法,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3C-SiC单晶,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。她表示,“我们前期通过调控助溶剂的组成和配比,实现固-液界面能调控,从而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来了2到6英寸的3C碳化硅单晶,没有相变,而且晶体质量是非常高的。” 李辉也表示,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,液相法在生长P型4H-SiC单晶和3C-SiC单晶上具有很明显的优势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特别是国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、北京晶格领域半导体有限公司、山东天岳、眉山博雅、常州臻晶半导体、连城数控、杭州科创中心、云南大学、天津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、企业参与到液相法生长碳化硅单晶的研究,P型4H-SiC单晶和3C-SiC也会逐渐成熟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