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驱动:
光伏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周期,硅料、电池片、组件价格普跌,项目建设进度放缓、海外拓展加速,企业面临多重挑战。在此背景下,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。而SiC产业链部分环节与光伏存在天然耦合,为“转型”提供可行路径。
碳化硅的基础原料之一是高纯硅粉和碳源,在光伏中已广泛使用。具备原料纯化与粉体处理能力的光伏企业,如通威集团、合盛硅业,能够快速迁移相关能力至SiC晶体合成端,缩短开发周期。
通威微电子:三年内完成6英寸和8英寸导电型SiC衬底从粉体合成到衬底加工的全流程技术布局。
合盛硅业:突破SiC全产业链(含外延)关键工艺,6英寸衬底实现量产,晶体良率达95%,外延良率稳定在98%以上。
光伏硅片与SiC晶片虽在热场结构、气氛控制等方面不同,但切片、研磨、抛光等“冷端”加工工艺存在高度重叠,使光伏设备厂商具备跨界优势。
连城数控:2023年开发碳化硅液相法长晶炉并量产,2024年发布新一代8英寸长晶炉;
高测股份:开发碳化硅专用切片机,2022年上市即实现批量销售,2024年推出SiC倒角机;
弘元绿能、迈为股份:自主研发切片机、研磨设备与激光改质切割系统,快速进入SiC设备供应链。
背景驱动:
碳化硅功率器件(尤其是SiC MOSFET)已成为800V高压平台、快充系统和电驱系统的核心部件,车企自研SiC器件有望降低BOM成本、提升整车效率,并摆脱对外依赖。
比亚迪2018年便在车型中量产应用自研SiC MOSFET,2025年发布1500V电压等级的车规芯片,构建了从外延→芯片→封装模块的垂直整合体系。比亚迪半导体与天岳先进等SiC衬底企业深度合作,形成协同生态。
吉利与意法、罗姆等SiC龙头合作,同时自建芯粤能、晶能微电子等公司,涉及从设计、制造到测试的完整环节。其800V平台下的**“混合驱动集成SiC模块”**技术实现SiC用量降低75%,且效率更高。
2025年,理想宣布自研SiC功率芯片已装车,并量产功率模块与电驱总成,完成设计→封装→系统级应用的打通布局,强调高性能驱动模块对智能电动车核心竞争力的价值。
背景驱动:
随着功率器件的小型化、高频化与高效能趋势,SiC已逐步进入中压家电、变频控制器、压缩机等场景,为白电企业打开新的技术窗口。
格力电器:建立SBD和MOS芯片完整工艺平台,实现内部批量化应用。
海信、美的、海尔:分别与天岳先进、三安集成等合作,在电梯、电机、热泵、空调等领域推动SiC器件试点应用与转化。
TCL:2024年拜访晶驰机电,探讨个性化外延设备与衬底制备方案。
碳化硅产业正经历由材料主导型向系统协同型的跃迁:
光伏企业带来原料、晶体与加工协同;
车企推动系统级验证与场景大规模应用;
家电企业探索中低压消费市场的规模化可能。
未来的SiC赛道,不再是单点技术突破的竞技场,而是跨产业协同创新的价值网络。谁能在材料—设备—器件—系统—应用之间实现更深层的融合与闭环,谁就能在这场第三代半导体革命中占据战略高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