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C与Si晶格常数相差 约20%
热膨胀系数也不匹配(SiC:4.7×10⁻⁶/K vs Si:2.6×10⁻⁶/K)
这意味着在高温外延生长过程中,容易出现裂纹、应力集中和缺陷累积等问题。
GaN能在硅衬底上实现大规模量产,靠的就是多层缓冲结构(如AlN、GaN中间层)
同理,3C-SiC外延+Step-Graded缓冲层或将成为解锁SiC生长新路径
GaN-on-Si已通过工艺优化(如生长速率、温度控制)解决翘曲与裂纹问题
SiC外延同样可以通过控制厚度、层间过渡等手段逐步突破技术瓶颈
Si晶圆价格远低于SiC,设备也更通用,降本空间大
类似GaN-on-Si的成功经验表明:低成本+兼容现有生产线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
Si衬底兼容主流MOCVD设备
可沿用成熟的CMOS工艺平台,降低新工艺导入门槛
3C-SiC电子迁移率高,适合高频小功率场景(如射频、快充等)
相较传统Si器件,在热稳定性、频率响应方面更具优势
在Si衬底上生长SiC,有助于将功率开关与控制电路集成在一片晶圆上
借鉴GaN的芯片集成方案,为SiC在“功率+智能”一体化器件奠定基础
晶体缺陷:目前生长质量仍不如原生SiC衬底
散热问题:Si的热导率低,限制高功率应用
工艺成熟度:仍处于研发/示范阶段
借鉴GaN-on-Si成功路径,通过优化缓冲层结构和生长工艺,有望大幅提升外延质量
封装与系统级设计优化将进一步弥补散热与可靠性问题
面向中低压、高频、低成本应用场景,Si-on-SiC将逐步走向商业化
在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晶圆,是一条“技术挑战大,但潜力更大”的产业突破之路。
虽然距离广泛应用还有一定距离,但它提供了一种打破成本壁垒、实现高性能功率器件普及的新可能。随着材料、工艺、设备的持续演进,硅衬底上的SiC外延或将在中低功率市场迎来爆发。